技術文章
PCB綠油的介電常數(ε,也稱電容率)是衡量其在電場中儲存電荷能力的物理量,與綠油的成分(樹脂、顏料、溶劑等)、固化程度、含水率及測試頻率密切相關,在涂料絕緣性能評估、電磁屏蔽設計、防腐涂層性能研究等領域有重要應用。
一、基本原理
介電常數是材料相對于真空(ε?≈8.85×10?12 F/m)在電場中極化能力的比值,即 ε=ε'/jε''(復數形式),其中:
ε'(實部):表示材料儲存電能的能力,是通常所說的 “介電常數";
ε''(虛部,介電損耗因子):表示材料在電場中因極化滯后而消耗的能量(轉化為熱能)。
測試的核心是通過測量材料作為介質時的電容(C),結合幾何參數計算介電常數C=ε?·ε?·A/d。其中,d為油漆涂層厚度,A為電極面積。
二、常用測試方法
根據油漆的狀態(液態、固化涂層)和測試頻率范圍,介電常數測試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:
1. 平行板電容法(低頻至中頻,1Hz~1MHz)
原理:將油漆樣品夾在兩塊平行金屬電極之間,形成平行板電容器,通過阻抗分析儀或 LCR 表測量電容值(C)和損耗角正切(tanδ=ε''/ε'),再結合樣品厚度和電極面積計算介電常數。
適用場景:
① 液態油漆:需使用帶有密封結構的電極(避免油漆流動),測量其在液態時的介電特性(如涂料配方研發)。
② 固化涂層:將油漆涂覆在金屬基板上(作為一個電極),上方放置另一電極,直接測量涂層的電容(需確保電極與涂層良好接觸,無氣泡)。
優勢:操作簡單,設備成本較低,適合實驗室常規測試。
局限:高頻下電極邊緣效應明顯,測量精度下降;樣品厚度需均勻(誤差需≤5%)。
2. 同軸探頭法(廣譜,1MHz~10GHz)
原理:利用同軸電纜末端的開放式探頭接觸油漆表面(液態或固化涂層),探頭與樣品之間形成電容耦合,通過矢量網絡分析儀(VNA)測量反射系數(S??),再通過算法反推介電常數。
適用場景:
① 無需破壞樣品,可直接測量固化涂層或液態油漆(如現場檢測涂層性能)。
② 高頻場景(如雷達波反射、電磁兼容設計中油漆的介電特性)。
優勢:測試范圍廣(覆蓋射頻到微波),非破壞性,樣品制備簡單(無需加工成特定形狀)。
局限:需用標準液體(如去離子水、甲醇)校準探頭;樣品表面需平整,否則影響耦合效果。
3. 波導法(高頻,1GHz~100GHz)
原理:將油漆樣品加工成與波導尺寸匹配的薄片(如矩形波導的橫截面尺寸),放入波導中,通過矢量網絡分析儀測量電磁波穿過樣品后的透射系數(S??)和反射系數(S??),結合電磁波在介質中的傳播方程計算介電常數。
適用場景:高頻下的介電性能測試(如航空航天涂層的雷達波穿透性研究),僅適用于固化后的剛性涂層(需加工成規則形狀)。
優勢:高頻測量精度高,適合研究材料在微波頻段的介電響應。
局限:樣品制備復雜(需切割、打磨至確定的尺寸),破壞性測試,僅適用于特定頻段。
4. 諧振腔法(高精度,特定頻率點)
原理:將樣品放入諧振腔內,測量樣品放入前后諧振腔的諧振頻率和品質因數變化,通過公式計算介電常數(ε' 影響諧振頻率,ε'' 影響品質因數)。
適用場景:對精度要求高的測試(如標準樣品校準),適合低損耗油漆(如絕緣涂層)。
優勢:測量精度可達 ±0.5%,適合低頻至微波頻段的窄帶測試。
局限:每次測試僅能得到一個頻率點的結果,效率較低;樣品尺寸需與諧振腔匹配。